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 的现实意义

作者:网络 来源:欧博 2023-12-21   阅读: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 的现实意义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精辟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其中,“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体现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表达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彰显了大国责任与使命担当,“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使得真理的光芒更加璀璨夺目。“四个重大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四个重大转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1]这“四个重大转变”,是对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系统阐释了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对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谱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

同单一有机体不同,生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有序、复杂、多样的生命系统,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链条,存在其内的各要素既有自身独特的功能、构成与变化规律,也与周边要素彼此作用、相互耦合。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在动态运行能力,与外界环境随时随刻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自然生态系统在未受到人类活动或是其他外部因素干扰与破坏的情况下,其结构与功能十分和谐有序,在遭遇到轻度干预时依靠其自身的内部机制可以重返稳定、协调状态。针对生态系统的这一特殊属性,我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方案,并逐步将其规范化、制度化。生态治理作为当前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极具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思维出发,统筹考量环境要素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贯性、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现实境遇出发,积极提倡强化整体性的制度理念,这是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从农村“厕所革命”着手到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2]从企业节能减排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3]从产业结构优化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4]从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建设到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5]等。由点到面、由此及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生态环境建设由原来的“点状突进”“重点整治”汇聚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化治理的“整盘棋”。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家单位印发了《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在现有环境治理体系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职能部门履行好自身职责并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决以往部门各自为战、效能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不断健全权责明晰、齐抓共管、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实现部门履职由“各自为战”“浅耕粗放”到“协同一致”“精准高效”的积极转变。系统治理观念的提出有效解决了原有生态环境治理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难题,在复杂现实与多重目标中积极寻求着力点、平衡点与突破点,努力打造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促成了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

随着生态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持续推进和整体跃升,生态环境各要素间、生态治理各领域间、生态建设各环节间的内在关系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密切的发展趋势,厘清各个要素的基本功能与作用关系,从制度层面出发,深化对协同治理与统筹治理的整体认知,规范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成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的亮点。不仅如此,生态环境的治理涉及乡村与城市、地上与地下、岸上与水里、陆地与海洋等多个空间范畴,不同空间有着各自的内部特征与治理要求,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做到目标协同、指挥协同、责任协同、政策协同,协调有序、统筹兼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们向着实现治标与治本、渐进与突破、当前与长远、部分和整体、难点和非难点双向平衡与同步协调的目标前进,在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护航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的早日实现。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

具备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我们赢得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的关键,要做到“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6]。历史主动根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认真负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引领力,客观清晰地指明了生态建设从“怎么看”到“怎么做”的发展新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入分析我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强调要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提升全党全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准确识变”的同时,向着“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方向发展前行。

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我们,人与自然不仅仅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并且是共存共荣的安全共同体、价值同构的利益共同体、互馈互益的发展共同体,因此,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7]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处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转折期和窗口期,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场大仗、苦仗、硬仗、攻坚仗,动真碰硬、全力以赴、凝心聚力,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这不仅是观念和态度的巨大变革,更是责任感与信念力的爆发。取得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掌握“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历史主动,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历史自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打独斗,亦不是被动而为,美丽中国的实现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奋楫笃行、明辨善行、身体力行,方能做到守正笃实、磨杵成针。人类从遥远的蛮荒时代走来,曾经滔天的洪水、苍茫的大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拦路石”,“征服自然”也就成为人类谋求生存之路、跨入文明门槛的必然选择。但人类不应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末端治理”理念,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坚定不移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生态治理之路,才是实现环境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必然选择。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关键词: 的现实意义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联系本网立即做出处理,谢谢。
相关文章